首页
泸定简介
2018-12-01 08:02:13
来源:
泸定县人民政府
阅读数:
4360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馨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东与天全、荥经接壤,西与康定、九龙毗邻,南连石棉县,是进藏出川的必经之地。县城距成都236.2公里,距康定49公里,平均海拔1321米。区内7镇5乡、145个行政村,幅员面积2165.35平方公里,居住有汉、藏、彝等17个民族,2017年末总人口8.7065万人。泸定是全州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较快的山区多民族聚居县,也是甘孜州东部区域商贸中心和州内各县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被誉为甘孜州“东大门”,享有“红色名城”美誉。201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泸定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第二批和全州首个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县份,荣获“全省2017年摘帽工作先进县”殊荣。

一、历史沿革

泸定县得名于泸河,又取安定之意。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奏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泸”之河(修桥奏折误称为泸河),“定” 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安定。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
    泸定县历史悠久,地建笮都县始于汉初,唐高祖武德元年设置嘉良县、大渡县,晋改设晋乐县等,宋实行縻州管理制度,元、明代推行土司制度,设长河土千户、冷边和沈边长官司,清宣统三年置泸定桥委员会。

民国元年设泸定县和化林县,民国二年改化林县为县佐,泸定始为单一的县,隶属西康省政府1955年撤销西康省划入四川省属雅安专区,1957年划属甘孜州。

1997年,泸定县面积2450.7平方千米,人口7.3万,辖4个镇、8个乡:泸桥镇、冷碛镇、兴隆镇、磨西镇、岚安乡、烹坝乡、田坝乡、杵坭乡、加郡乡、德威乡、新兴乡、得妥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855人,有汉族、彝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民族分布。

2004年,泸定县辖4个镇(泸桥、冷碛、磨西、兴隆)、8个乡(岚安、烹坝、田坝、杵坭、加郡、德威、新兴、得妥)。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泸定县常住总人口83386人,其中:泸桥镇25300人,冷碛镇8121人,兴隆镇9181人,磨西镇7390人,岚安乡2265人,烹坝乡4053人,田坝乡4498人,杵坭乡2801人,加郡乡3858人,德威乡4072人,新兴乡4838人,得妥乡7009人。

201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得妥、烹坝、新兴3乡撤乡建镇。至此,泸定县辖7个镇(泸桥、冷碛、磨西、兴隆、得妥、烹坝、燕子沟),5个乡(岚安、田坝、杵坭、加郡、德威)

  二、行政区划

泸定县区域面积2165.35平方千米,辖7镇 5乡(泸桥镇、冷碛镇、兴隆镇、得妥镇、烹坝镇、磨西镇、燕子沟镇、岚安乡、田坝乡、杵坭乡、加郡乡、德威乡),7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145个村民委员会、179个村民小组

三、人口民族

2017年末总人口8.706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74% 。居住有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17个民族。

四、地理环境

(一)位置区域: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界于邛崃山脉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东与石棉县相连,位于东经101°46′-102°25′,北纬29°54′-30°10′。

(二)地形地势:泸定县境南北长69.2公里,东西宽49.9公里,川藏公路穿越东北部,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泸定县东距四川省会成都236.2公里,西距州府所在地康定49公里,南距石棉县112公里,北距丹巴县125公里。

(三)气候:泸定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县城海拔132l米,县境内海拔高差悬殊达6570米,高山终年白雪皑皑,河谷地却又四季分明,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5℃,年降雨量664.4毫米,年蒸发量1275.7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323.6小时,全年无霜期279天。从河谷到谷岭气候、植被、土壤等呈明显的垂直递变规律,境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等俱全,属典型的立体气候,为国内所罕见。

五、自然资源

(一)水资源:泸定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水资源总量为18.75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927.9毫米,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86.079万千瓦。已建成的大渡河泸定电站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硬梁包电站、大岗山电站(泸定部分)的总装机容量达347.2万千瓦。

(二)矿产资源:泸定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种类颇多。目前已探明的矿有:铅、锌、铬、钨、黄金、云母、石棉、锰、大理石、花岗石、汉白玉、石灰石、石膏、煤及矿泉水和温泉等矿产资源三十余种。已探明储量为:铅锌22万吨、锰35万吨、铁218万吨、银25万吨、硅石5000万吨、石灰石2500万吨、石膏15万吨、矿泉水年流量64万立方米、花岗石19亿立方米

(三)生物资源:泸定生物资源富集,动植物类型各异、品种繁多。植物有200科、800属、3000种。其中,药用生物资源蕴藏量较大,中药材中占重要比重的药用植物达700多种,约占全州已知种类的30%,常年收购的药用植物有50多种,药用生物主要有冬虫夏草、贝母、天麻、大黄、薯蓣、虫娄、杜仲、当归、党参、独活、首乌等。

珍稀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红豆杉、康定木楠、连香树、麦吊杉、银杏等4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贵植物。

野生食用菌主要有:松茸、木耳、羊肚菌、荞巴菌、鸡蛋菌、刷把菌、猴头菌等

山野菜资源较丰富,有山白菜、蕨菜香椿刺五加、鱼腥草等。

境内有野生动物达250种,其中野生哺乳动物31科69种、鸟类43科167种、爬行类5科10种、两栖类3科4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9种。

六、旅游文化资源

泸定县地处北纬30°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旅游黄金带上,是川西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2011年国际旅游营销博鳌峰会上,泸定被授予“国家旅游名片”荣誉称号。境内除中国红色第一桥—泸定桥(泸定桥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世界最深最长的大峡谷之一—大渡河大峡谷、动植物分布丰富的二郎山森林公园外,还有革命老区岚安古镇,茶马古道重镇化林坪360°观景平台的牛背山以及比之更佳的540°观景平台娘娘山等资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此外,泸定岚安锅庄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冷碛天须花花、范氏中藏药手书、杵坭山歌、岚安藏羌刺绣成功申报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构成了泸定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2017年12月31日下午6时,雅康高速雅安至泸定段正式试通车,从成都绕城高速出发,最快仅需2.5小时便能抵达泸定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泸定,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93年,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被评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5年,成为“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七、经济社会发展

【概述】近年来,泸定县委、县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州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州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州委“123456”总体工作格局和县委“135”工作思路,持续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基层组织、社会风气“三项建设”,打赢打好脱贫奔康、水电移民、依法治县“三场硬仗”,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红色宜居、美丽小康新泸定建设进入了新征程。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11亿元,同比增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238万元,增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18元,增9.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6元,增11.1%。

 

(一)经济

【农业】巩固“三个五万亩”和 “两个基地”建设成果,着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五大行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达12万亩、特色林业产业基地11.8万亩。严防“非洲猪瘟”入侵,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牲畜存栏9.5万头(匹、只),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85%、61%。兑现奖补资金2500万元,扶持壮大经营主体,培育专合社21个、家庭农场4个、贡嘎中蜂养殖大户20户,建成益农社82个,创建州级以上示范经营主体8个,“三品一标”累计创建32个。依托蒲江、广东对口援建,羊肚菌、核桃油等30余种特色农产品亮相西博会、农博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获2017年度粮食安全州长责任制县(市)考核优秀单位称号。

【工业经济】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以生态立县为纲,围绕工业发展为一、三产业配套发展的思路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同比降5%。硬梁包电站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湾东河二级电站、飞水沟电站建设加快推进;大力推动农特产品加工,实现产值4100万元,出口创汇1700万元。启动山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

【旅游业】“两桥三山一带多点”统筹全域旅游发展,启动泸定桥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邓油房旅游综合体、咱里旅游综合服务区等旅游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红樱桃节”和一批区域性、季节性文化节庆活动。创建了1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1家省级星级乡村酒店、1个省级特色业态经营点、15户省级民宿达标户、3个旅游扶贫示范村、5家县级乡村酒店;“大渡河民宿第一村”、月映云谷民宿项目等一批项目落户泸定;全县新增床位600余张,同比增11%;县中心敬老院和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改造提升行动有序推进。森林康养稳步发展,申报自然教育基地1个、康养基地3个、森林康养人家2家、森林人家14家。全年接待游客2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2亿元,同比分别增53.6%、58.2%。

【精准扶贫】泸定既是全省“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市、区)之一,更在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市、区)之列。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4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43户、10493人,贫困发生率为15.6%。到2017年底,已累计减贫2716户、9428人,实现29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58%;县摘帽“一低三有”、村退出“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硬指标实现100%达标201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泸定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第二批和全州首个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县份,荣获“全省2017年摘帽工作先进县”殊荣。

水电移民泸定电站完成搬迁安置99.7%;田坝新城移民安置点成功立项并全面完成201户289套移民安置房及196户经营性门面房的分配工作,完成298人的移民生产用地划分工作,各安置点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全部运行。

大岗山电站全面完成分散安置及402人的生产用地划分,集中安置率达98.3%;已全面完成安置房屋消缺、土地开发整理、生产用水外部引水、烂田湾对外连接道路、繁荣小区对外连接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硬梁包电站按照“先移民后建设”要求,已完成207户移民房屋拆迁及537座坟墓、9家专业项目搬迁,签订安置协议171户,分散安置率达73.68%,全面完成垃圾处理场复建工程、店子居民点房建主体建设。

后期扶持方面,编制完成泸定电站、大岗山电站生产安置规划,实施年度后扶人口动态管理,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外出考察”,及时兑付惠民补助、项目资金,申报年度后期扶持项目资金922万元,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引导孵化各类经营实体,后扶带动效果明显。

 

【城乡提升新城开发取得进展。四川民族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泸定校区)项目用地协议正式签订。上田坝城市道路(一期)、滨河路等4个项目完成建设;新城自来水厂启动建设,大坝教育园区、移民安置点等城市化、社区化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化解新城开发历史遗留问题,启动新城BT项目清算工作。总投资约155亿元的“北大资源·红色泸定大健康产业新城项目”签订投资合作协议。

旧城改造加快实施。城市主干道风貌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开工;孙家沟立体停车场完成主体建设,泸园大桥、沙坝至上田坝城市道路、安乐坝滨河路建成通车,安乐坝至康巴大桥城市道路加快建设。落实“片长 街长”制,出台《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加强市政秩序管理。有序释放国有土地,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严执行“七个凡是、七个一律”,强势开展拆违除乱、土地乱象整治等工作,拆除违建2900余处、21万余平方米,收缴罚款和规费近500万元。

城乡基础更加完善。顺河堰水利工程全面完工,渠系配套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增改善灌面4.32万亩,安全饮水供水率和水质理化达标率达100%。中心村农网改造项目有序推进;甘谷地--蜀州500KV高压线完成前期设计。雅康高速(泸定段)全面竣工,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泸定互通连接线二期“一桥一隧”项目获批;川藏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泸石高速环评技术审查经省环保厅审查通过;启动建设联合客运中心五级站2个,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新建30公里,通村通畅公路完善15公里,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新建通讯基站34个、升级改造通讯基站57个,完成21个行政村有线宽带建设任务,城乡数字鸿沟逐步缩小。

【现代服务业】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农贸市场行业规划启动编制;累计达快递12家、物流企业10家,新增3家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有序推进,成功申报省级脱贫奔康示范县项目,农产品交易市场、销售专柜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大力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圣洁甘孜·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创建稳步推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亿元,完成106%,增11.8%。

(二)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2018年,投资9200万元,智慧中心等9个教育类项目竣工,泸定中学扩容等2个项目加快推进;乡镇标准中心校实现全覆盖,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图书及电脑配置、学校师生比、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兑现各项惠民资金4990万元。泸定中学、岚安九年一贯制学校分获四川省文明校园、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积极探索教师激励机制和学生自愿托管模式,教学教研质量稳步提升。认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县教育体育局被评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卫生事业2018年,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等政策,发放医疗救治资金54万元,贫困人口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均达100%。县人民医院建成全州首家县级洁净层流手术室,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雅安市人民医院建立业务双向协作。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扩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分级诊疗制度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基药制度实现全覆盖;取消药品加成,让利群众135万元。计生工作推进有序,兑现各类惠民资金293万元。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已通过技术评估。

【社会保障】2018年,抓实10项民生工程、20件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682人,城镇失业再就业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21人次,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000余个,1010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5%;完成928名老人线下居家养老服务及120名农村留守儿童摸排工作。发放城镇、农村低保补助1600万元,惠及城乡低保对象3919人次;民政、残联、红会等共计发放社会救助金近490万元,惠及群众5278人。

社会治理坚决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剑指突出问题,强势推进“10个方面”专项整治,摸排重点人员69人,侦办涉恶刑事个案1件,拆除证照到期砂石场11处,拆除非法商混站4处,整治规范矿山2处,查处非法营运车辆143台。高压打击涉毒违法犯罪,侦破涉毒刑事案件5起、治安案件72起,行政拘留90人、强制戒毒10人。刑事立案数、入室盗窃发案率、盗窃机动车发案率同比分别降38.6%、42.4%、66.7%;县公安局荣获全省优秀公安局殊荣。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坚持强化社会治理。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 完成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和50个村“雪亮工程”建设;深化“法律七进”,推进“七五普法”,“1 10”法治宣教活动常态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扎实开展;完成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合实体平台建设,“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县社区矫正中心被评为省级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泸桥司法所荣获省级规范化司法所荣誉称号;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公调对接”“诉非衔接”。宗教工作顺利接受中央督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顺利通过省级考核初验。加强外事对台和侨务管理服务工作,县外事侨台办被评为全省对台工作先进集体。

坚守安全治理底线。实行安全生产常态监管、常态执法机制,常态排查化解隐患,纵深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上紧制度发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降50%,安全生产各类指标控制在州下达范围内;积极妥善应对“7.9”大渡河汛情、“7.29”兴隆镇山洪泥石流灾害,实现了汛期零伤亡。完成田坝乡木角沟村泥石流治理工程。气象监测基站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预测准确率大幅提升;火灾消防、食品药品监管等扎实开展,群众安全指数不断提升。

【科技文化】2018年,成功举办“红军飞夺泸定桥精神”研讨会;创作完成《红色泸定,樱桃飘香》《茶马古道》等本土乡村文化歌曲;加强岚安锅庄、贵琼藏绣、杵坭山歌等非遗保护传承,文艺作品《正气飞扬》《遗忘的青纱》分获全州新人新作一等奖、三等奖;烹坝十里香酸菜鱼、泸定凉粉申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完成拍摄;124个农家书屋云图书馆投入使用。

    

【展望】2018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泸定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泸定县委关于抢抓“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三创联动”、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的决定》,对泸定县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2018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泸定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泸定县委关于全域提升党建质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定》。下一步,泸定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州委全会精神,抢抓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州委“三创联动”战略机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县委“135”工作思路,以“两桥三山一带多点”为重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为争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全省和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县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红色宜居、美丽小康新泸定。

八、风土人情

【迎客习俗】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小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双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3]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九、泸定特产

樱桃泸定樱桃是一年中第一个走向市场的早熟水果,称为夏季第一果,泸定樱桃园溜溜、红通通,红得像玛瑙,形如珍珠,汁多肉厚,酸甜可口,营养丰富。
    枇杷枇杷是泸定夏季早熟水果之一,分橙黄、淡黄两种,形如球或椭圆,汁多,甜酸适度。枇杷的花、叶可入药,有治疗肺热咳嗽、呕吐等症之功效。枇杷果黄、叶绿常青,亦有观赏作用。
    香桃在泸桥镇甘露寺,甘谷地,田坝乡的甘草、木杉, 烹坝镇回马坪产一种体大是常桃一、二倍的清脆香甜,色浅红、紫红、皮薄的香桃,远近闻名,曾是清朝的贡桃。每年六、七月桃熟上市,倍受吃桃人的青睐。
    板栗素有“东方珍珠”和干果大王美称的板栗,在泸定广为出产。磨西、新兴、田坝一带的板栗为上品,粒大颗重、色泽鲜亮、 肉质细腻,生吃清香味甜。
   核挑泸定核桃,历史悠久。高山、半高山、矮山均有出产,乡间几乎家家有核桃树。 泸定核桃以矮山油份重、肉大为上等。核桃具有乌发养颜之功效,长期食用有助于提高智力。
    仙桃泸定仙桃产于大渡河谷烹坝、冷竹关一带。这里坡陡岩高,气候适宜,上面生长着形如掌状的仙人掌。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高二至三米,人们把掌叶边缘结出的长椭圆球果称为仙桃。未成熟仙桃为墨绿色。成熟后为绿色、淡黄色,去壳吃核,味甘美清香。

柿子深秋,泸定柿子上市,源源不断外销内地、关外和西藏。那些形如心的叫牛心柿,圆似灯笼叫水柿、面柿,色有红、橙、金黄。产于河谷地带庭院,田边地块。体大的柿每个重达100-200克,皮薄、 味甜沁心。海螺沟口共和村柿子评为四川名柿。食鲜柿,止渴。润肺、 清热、解酒,老少皆宜。柿蒂煎水服,治呃逆,柿叶煎水服,治过敏性紫癜,柿皮贴敷患处,可治慢性溃疡。
    花椒泸定花椒产于岚安、泸桥、兴隆、冷碛等地。花椒色红、 味麻、浓香、油脂重、无苦味,称“正路椒子”。
    木耳泸定以产黑木耳著称。尤以泸定杵坭、加郡、得妥所产的木耳,朵大色黑,肉厚,远销各地。
    【岚安老腊肉采用无污染的半肥瘦猪肉为原料,经过烟熏晾干等工序,制成肥而不腻,浓香扑鼻的老腊肉。岚安老腊肉是自己品尝,馈赠亲友的佳品。